黑土猪,中国味如何改变洋白猪独大

刘军连医生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147810.html
进入正题前,不妨先来回答一个问题:猪八戒是黑猪还是白猪?盲猜很多人会回答“白猪”,源自版电视剧《西游记》的影像印象。其实翻阅过往资料,问题的答案很明朗:吴承恩在《西游记》第18回中对猪八戒的形象是这样描述的:“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系一条花布手巾”。年的《盘丝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游记》题材电影,片中猪八戒是黑色的。年的戏曲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猪八戒的绍剧脸谱也是黑色。猪八戒明明是一头黑猪,为什么电视剧塑造成了“白白净净、憨态可掬”的白猪形象?

01猪变革

其实「猪是白的」这一概念,在中国也不过三四十年。20世纪下半叶,经历了一次猪品种的变革。这场变革,始于上世纪50年代「洋猪」来华。年,中国第一次小规模引进苏联大白猪,60年代,开始大规模引进原产英国的约克夏猪。年,丹麦长白猪登陆中国;年尼克松访华,又捎来两头美国杜洛克猪。这些猪的标志,都是通体白色。洋猪来华的大潮,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养的不如杀的多是当时的一个状况,人民富裕了,吃肉的多了,可是肉不够了。中国土猪长得太慢了,慢到人们只能大规模引进外来长得快的白猪来满足口腹之欲。一头土猪,要长到斤左右才算成年,至少需要8-9个月,有些种类要一年以上。而一头洋猪,半年就能长到-斤,生长周期大大缩短,出栏更快,卖相也更好。就这样,年纪小一些的朋友对猪八戒是白猪这一论断毫不怀疑,以至于见到市面上一些黑猪招牌都会觉得是非常稀缺并且还好吃的猪肉,其实,在中国养猪历史长河中,白猪才不过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几千年与人类相伴的是黑猪。

02猪危机

洋猪好,土猪历史悠久,为什么不能同步发展?不妨来看一组数据:以中国的内江猪为例,头母猪,平均每窝产仔10.6头,仔猪初生的体重0.8公斤,60断奶数8.9头,断奶个体重12.4公斤。在比较好的饲养条件下,7月龄体重可达90.4公斤,平均日增重克,料肉比3.3。(ps:料肉比是指增重1公斤所需要的饲料,料肉比越低越好)洋猪品种相对应的指标分别是:一窝产仔数14头以上,仔猪初生个体重1.3公斤,21日龄断奶数12头以上,断奶个体重6.3公斤以上,5月龄可达公斤以上,平均日增重克以上,料肉比2.5以下。而且,中国土猪一般一年才能出栏,洋猪只需要6个月,时间缩短整整一半。可以说洋猪在各项养殖指标上全面碾压中国土猪。对于养殖户、养猪企业来讲,经济效益是第一位的。所以,土猪日渐式微。中国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全球猪种的34%,现存的地方猪种在逐渐减少。从年到0年,广东大白花猪的母猪存栏量从1.3万头下降至几百头。制作金花火腿专用的金华猪,母猪数量从年近25万头降至7年的一万多头。所以现在市面上还卖着的“金华火腿”估计也没资格叫这个名字了。最适合做回锅肉的“成华猪”也已经属于濒临灭绝状。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在中国存在多年的,西北地区最古老猪种之一的八眉猪也只剩下几百头。在年以前,中国市场上所卖的猪肉有90%是土猪,到了7年,这个占比只有2%,“杜长大”“洋散元”迅速占领了中国猪肉市场以及养殖市场。历经数千年才扎好的猪圈,只用了几十年就变得“面目全非”。

03猪坚强

洋猪多了,吃肉不成问题了,可是新的问题来了:现在的猪肉不怎么香了,尤其年龄稍微大一些的朋友可能感受更深。国外的月亮比国内圆,但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头顶上的那一轮。数量寥寥的中国黑猪,如何从乌泱泱的白猪市场杀出路来?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农参总编辑铁丁老师认为,以前是解决吃上肉的问题,现阶段及以后,则是要解决吃好肉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需求是什么?吃的健康,吃的营养!矛盾在哪里?好吃的猪肉越来越少,更多的人买肉成为了一种习惯性动作,也就是想着我应该买点肉搭配着吃,而不是我很想吃那一口猪肉香。未来市场会有中国黑猪的一席之地吗?铁丁老师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从口感角度讲,我们祖祖辈辈吃了几千年的黑猪肉,不用提什么金华两头乌或是陆川猪这样的专门为吃肉而生的猪,即便是非常常见的河北黑猪、里岔黑猪,其猪肉品质也要远远强于外国品种。本地猪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杜洛克、约克夏之流远不能比的。除了好吃,黑猪的营养价值还特别高,根据研究显示,黑猪肌肉中总的不饱和脂肪酸明显高于长白猪,尤其含氨基酸(胱氨酸)含量较高,对人体有更高的营养和保健作用,同时其中包含丰厚的铁质、蛋白质和维他命,这些优点,根本不是普通白猪可以比拟的。以内江黑猪为例,“内江黑猪”在内江有多年驯养历史,是国家重点保护的地方品种资源之一。年,内江被全国畜牧业协会授予“中国黑猪(内江猪)之乡”称号,年获国家知识产权“内江黑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内江黑猪肉质鲜美,口感良好、香味纯正、回味浓郁,而且嫩度和肌间脂肪含量、蛋白质等主要肉质指标都较高,很适合做回锅肉、烧白等传统川菜,具有打造高端优质肉类产品的巨大潜力。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中国黑猪适应能力强。数据显示,国内大多数品种的本地猪在耐热、耐寒、耐粗饲、抗病等方面也要远远强于外国品种。别的不说,养本地猪的猪场很少需要用到兽药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因为洋猪正面临重大的非洲猪瘟考验。相对于杜长大系进口猪种,中国的本土猪经过自然选育,保留了更适应本土的优良基因,除了肉质和口感远胜于洋猪种外,还具有对环境的抗逆性强,对病毒的抵抗力高。时代变了,人们的需求也在进化。铁丁老师认为,从品牌进化螺旋的角度来讲,产品是与人的需求协同进化的,拥有诸多优势的中国土猪此刻正迎来重新出发的机遇。打造高端黑猪品牌将是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养猪业需要重点花功夫去做的一项功课。翻看资料,在汉字中,家的原意并非屋里有人,而是“屋下有猪”,只有养有猪的人户才称之为家。从《诗经》到《齐民要术》,从《庄子》到《王祯农书》,中国本土猪在我们的农耕文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铁丁老师认为,品牌打造过程中,品种优良、品质上等是首要具备的要点,而这需要依靠科技支撑,同时,要从终端抓起,做好下游渠道和管理。此外,需要融入几千年的养猪文化,让中国黑猪品牌更有历史厚重感、文化自信感。

04给中国养猪业一点耐心

几十年前的市场选择了洋猪,如今中国食客刁钻的舌头做出了另一种选择。对美味的追求,成为一部分食客购买土猪肉的动力。市场的变化,中国土猪或许还有再战之力。具有更好的“肉质特性和抗逆性”的中国土猪,有朝一日,可以成为中国猪肉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正在进入高端市场的土猪肉,可以用两倍以上的单价,弥补出栏慢、成本高的劣势。成都市种畜场正在对成华猪的品种进行改良和杂交育种。研究者想培育出一种新猪种,既有着和成华猪一样适合做成回锅肉的带着厚皮的肉,又像洋猪一样瘦肉多,长得快。正在培育的新品种还没起名字,但这个杂交的新品种,平均每一天都可以长1斤,这意味着这种猪最多8个月就能出栏,养殖成本大大地降低了。目前,新品种的种猪已经有0多头,繁殖到了第四代。一般而言到第五代,基因特征就会稳固下来,市场潜力很大。除了这些种畜场,知名电商平台相继开始养猪,前不久还搞出了“人工智能养猪”“猪脸识别”的技术。新的技术不断被安装进猪圈里。越来越多猪场开始使用数据管理系统,喂饲料交给机器,猪怀孕要照B超,连猪交配过多少次之类的信息,都要上传到云端。给中国养猪业一些耐心,未来,相信还会吃到令人拍案叫绝的回锅肉,还能在中国市场、国外市场见到响当当的中国黑猪品牌。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shanjk.com/afhhy/347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