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舌尖二》有一集中介绍自贡烧盐工人的萝卜烧牛肉,许多吃货看后,深感不过瘾,“咋不说冷吃兔呢?”、“咋不说说回锅肉呢?”。如果单就普及率来讲,回锅肉非他莫属。
回锅肉的产生,有人推测是来源于祖先的祭祀。我认为,作为一道自贡人乃至四川人都喜欢吃的家常菜,不必考证得那么仔细,它的做法与吃法与当地的气候和口味偏好有关,它的知名度和认同度又与取材是否方便和口味能否为东西南北人们都能接受来决定的。
关于回锅肉,我的一个同事老谢,曾经讲起他下乡期间偶遇回锅肉的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时他作为“可教育好子女”16岁就与哥、姐下乡去仁寿,那年秋收时节,他清早就和哥哥挑着沉重的谷子到公社粮站交公粮,走到半路过弯弯曲曲的田绳子路时,他脚下一滑,重心不稳,半筐谷子打到在田里,哥俩只得跳到田里打捞谷子,等他们紧赶慢赶到粮站,已到中午,粮站职工已下班,哥哥叫他等着,哥哥到镇上邮局取母亲寄来的生活费,这时他才发现等待的时间如此难熬,又累又饿不说,关键是从粮站飘出来的蒜苗炒回锅肉的香味直接钻入他的五脏六腑,他吞了几十次口水都不解决问题,他在心里狠狠的骂,这该死的折磨人的回锅肉,总有一天老子要吃你过够!
如果说回锅肉曾经给缺吃少穿的年代的百姓带来美好的回忆,改革开放后也同样为百姓所喜爱,甚至在特殊时候起到了很好的公关作用,这是发明回锅肉的人始料不及的。话说上世纪90年代,国家教育部在全国各大高校中选拔确定一批大学,所谓“”是指21世纪重点建设所重点大学,这所大学在九五期间将从国家和地方额外拿到亿的投资。川内几所著名高校也紧张的迎来教育部考察小组,按照迎检的要求,硬件要求是摆在桌面上的事,就不说了,关键是软件要求就包罗万象,当然也包括迎来送往的每个细节,这天是考察小组考察某校的日子,中午招待来宾吃什么呢?该校做足了功课:首先派人到农村购买没喂饲料的粮食猪肉,必须是挨着猪尾巴那一块的,俗称“尾根肉”。这是做回锅肉最好的部位,半肥半瘦,肥肉肥而不腻、瘦肉绵香化渣。同时准备熬汤的豇豆干,用郫县红油豆瓣、永川豆豉、香蒜苗炒回锅肉,当然,还有另外的一些川菜配合,这一顿吃下来,花钱不多,却给来宾带来了惊喜,原因是带队考察的老先生就是四川人,虽然多年身居京城,也许好多所谓的山珍海味都吃过,但是怎能比得上家乡回锅肉的美味呢?这一顿吃得宾主尽欢。结果,该校顺利荣升.虽然该校主要凭的是自己的实力,但也不可否认,这飘香的回锅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吧。
回锅肉不仅为散布在天南海北的四川人所想念,还为走出国门的四川人念念不忘,一次在街头碰上一位市妇联的老领导,她才从美国硅谷探亲回来,她告诉我:“那边其他都好,就是猪肉不好吃,他们不用刀杀,是用电击死,血全部淤积在猪肉里,吃起有腥味,不好吃。在那边就想念家乡的回锅肉,回来后,我兄弟赶紧给我做了一顿回锅肉,那味道太巴适了!”
如果说四川人爱吃回锅肉是理所当然,那么它同样得到外省人的青睐,这说明回锅肉具有的同化功能不可小视。我父亲是河南人,他最喜欢的川菜就是回锅肉,在他晚年得了脑梗塞后,医生嘱咐尽量不吃大鱼大肉,但是只要带父亲上餐馆,他必点回锅肉,所有关于健康的劝说统统被回锅肉打败,医生无奈说,都这把岁数了,他想吃啥就随他吧,看来回锅肉真算得上是一张叫得响的四川美食名片啊。
————
喜欢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