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年味以北京视角打开北方春节图景

梁实秋曾在《过年》中,是这么描写北京的年味儿:“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老北京屋檐下一盏盏火红的灯笼,和门窗上精美的窗花、福字,象征着团圆,寓意着吉祥,点亮了冬日院子里的一脉温暖,也装满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的美好期盼。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这首童谣仿佛又在耳畔回荡,不错,过年啦!瓷,您可还记得我们唱着这首歌从数九就畔着过年。瓷,您是否记得那腊八粥的香甜和腊八蒜的香辣?您是否还怀念那放着鞭炮满胡同跑的日子?您是否记得从小年起天天糖不离手、茶不离口、花生瓜子天天有的味道?您是否想呼朋引伴,邀两三知己逛一逛北京城的热闹呢?

瓷,您知道吗?咱老北京的年俗,五花八门,要想在北京过个地道的北京年,怎么个喜庆、怎么个玩乐,都大有来历与讲究。挂灯笼、剪窗花、写春联、燃爆竹、年夜饭、大拜年、逛庙会……说不完的典故,讲不完的掌故,但一直不变的是父母阖家团圆的喜庆、兄弟姐妹围坐一桌的热闹、大院里孩子们嬉戏玩耍放鞭炮的欢快。北京城建·北京合院新中式合院别墅,带您在当代繁华中,寻回记忆中的老北京年味儿。

瓷,请收起您的回忆与想象。因为,年,真正的来啦!下面,请允许我与您携手同行,一同享用北京城送给我们的“新年盛宴”吧!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历史名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年节风俗既有历史文化的传承,又有醇厚的人情味儿,既有高大上的气派和讲究,更有一些接地气的小确幸。

作为五朝古都北京,它的一切都不是可以随随便便的。在北京,万事万物都透着两个字:讲究。而在我看来,北京最为讲究的,也正是这过年的习俗。

①送礼的礼儿

过年,少不了要走亲访友去拜年。老话说“人情一把锯,你不来,我不去”。拜年,多了个人们相互“走动”的机会。拜年既是一种礼儿,也是一种人情。而拜年总避免不了“礼尚往来”。

中国古代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表示礼物的价值在于送礼者的心意,而非礼物本身。所以说送礼是一门大有讲究的学问,而老北京人则将这门学问发扬光大。

北京在年前和年后送礼的说法还有不同,年前送的叫辞年礼,年后送的叫拜年礼。送礼不在乎追求礼轻礼重,但求表达真情实意。

送礼的讲究千千万,可是中心思想就一个,就是寓意要好,以“吉祥”为中心。

怎样才能把礼送出自己的心意,既让收礼者受之自然,又能感到欣慰呢?这礼必须得有里儿有面儿。

先说里儿。旧时,人们送礼一般会选择京八件。故名思义,京八件是指八种形状、口味不同的京味糕点。以枣泥、椒盐、玫瑰、豆沙、白糖、葡萄干、青梅、香蕉等八种原料做馅,用油、水和面制皮,以皮包馅,烘烤而成。

再论面儿。过去,北京人拜年讲究送点心匣子、烟酒糖茶、年糕鱼(寓意是年年升高,年年有余)。现在拜年送礼,送的最多的还是吃的与喝的。但是人们更重视文化品位了,年礼的包装设计和产品质量成为人们采购时的首选因素。

这送礼,还有送一段儿时代变迁史呢。瓷,您听说吗?

50年代:一筐馒头回娘家

60年代:红宝书走遍天下

70年代:三件宝物才算铁

80年代:拎包点心走亲戚

90年代:烟酒从来不分家

00年代:送礼就送脑白金

10年代:数码不够再送卡

从以上大家可能也看出了,这年礼可是每个时代最具特色的缩影,也是每个年代最时髦的活化石。其实年礼从宋代开始渐渐由精神转为物质,经过漫长的历史洗礼,中国极富特色的年礼文化逐渐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过年送礼的习俗有了很大的不同。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了,过年的新鲜已不完全体现在收到心仪的礼物这件事上了。但送年礼,仍然是过年的必备程序。所以这送礼的规矩和文化也是我们必须学会传承和发扬下去的。

瓷,您知道该如何给亲人送年礼了吗?

②街上的景儿

要说最能体现出年味儿的,还得是热闹的气氛。然而近些年,身边不少北京人都在吐槽“年味儿”跟“京味儿”越来越淡。其实啊,北京的年味儿和京味儿还是浓厚的,您可得去对地方!不信?走,咱??去!

首先要说的,必得是这京城故宫。尤其是雪中的故宫,多么的柔美和妖娆,一改了往日的威严。

故宫里边仿佛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的,但到了春节这段时间,故宫也到了全年人最少的一段时间。也不用起个大早,十点来钟进去,就能舒舒服服溜达上一圈。

溜达着看看黄瓦红墙,本就被红色包围的故宫更有股独特的年味儿。再看看那些珍贵的文物,了解了解咱大北京的“一环”。京味儿年味儿都有了!每年,故宫博物馆都会恢复一些昔日皇宫过年的装饰,还原一个充满年味儿的紫禁城。

逛完了故官,咱再去雍和宫走走。

每年都能看到一则新闻“雍和宫抢头香...”近些年想在雍和宫抢到头一炷香可太难了,有的人提前两天在门口排队,就是为了这头一炷香!

不过现在年轻人都不讲究去烧个香祈福了,可老北京人还是想图个吉祥平安。不光雍和宫,每年白云观、八大处也是烧香的好去处。总能听到人们说年味儿淡了,京味儿少了,就是少了仪式感。祈福请愿这个仪式一走年味儿就弄了,排队的时候聊上两句,京味儿也重了!

逛了半晌,瓷,您饿了没有?没关系,咱去牛街瞧瞧去。

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街的牛街,是老北京人最爱去的地方。以前每次来牛街,不光挺着肚子回去,手里还得拎上几袋小吃和豆汁儿。

但自从牛街火起来了以后,这里无时无刻都排着大长队。光是看这么多人就饱了,一点吃饭的心情都没有了。每每买上两袋豆汁儿就打道回府了。但一过腊八,牛街就又成了北京南城的那条牛街,年味儿十足!北京人都来这里置办年货,年糕、牛羊肉、饽饽...牛街是北京人的年货天堂!

正好这两天天还凉,去牛街吃上一顿涮肉或是羊蝎子可暖和多了。就连每条胡同的犄角旮旯里,您都能听到让人舒服地道的京片子!

过年,最具年味儿特色的地界便是庙会。在庙会上,有着各种新奇玩意儿的陈列,有着各式杂耍艺人各显神通,舞龙师的,耍猴子的。走吧,瓷,咱上地坛庙会逛逛去!

早在年就创办至今的地坛庙会,可谓是北京城里最有京味儿的庙会之一了。从每年的大年三十一直举办到初七,为期八天。

甭管天儿多冷,都挡不住北京人到地坛庙会转上一转的热情。这里继承了北京数百年庙会的习俗,更有着诸多吸引北京人的地方。

在这里您能找到最有“京味儿”的艺术:风车、皮影、北京小吃...每年这里还有仿清祭地表演、民间花会、舞狮等传统表演...

或许有的人去地坛庙会,不是为了看这些老北京的传统艺术;而只是为了随处可听的京腔。有人说:“地坛庙会,是最有京味儿的‘胡同’!”

四方步把胡同串,喝茶下棋摇蒲扇。或许这是对老北京大爷生活的写照。要去找京味儿和年味儿,这纵横交错的北京胡同,怎么能不去呢?

到了春节前后,胡同里也不像往日一般人流攒动。胡同里也挂起了灯笼,贴上了春联福字,刚一走进胡同就被浓浓地年味儿所包围住。

近些年北京也开始禁止烟花爆竹燃放的行动,不少人都说年味儿淡了。

但您想想,是鞭炮后的刺鼻气味年味儿重,还是老北京人胡同里的烟火气息年味儿重?

慢慢地走在老胡同里,回想着昔日小时候在胡同里生活时的春节时光。这恐怕是北京人和胡同之间,最与众不同、也是无法还原的回忆了吧。

现在的北京城太大了,可北京人住得也散了。难免,这京味儿和年味儿就淡了些许。但去了这些地儿之后您就知道了,北京的年味儿和京味儿还在,从未远去过!

③压轴重头戏——围坐的饭桌儿

饮食文化,可谓是中华文化中发展得博大精深的瑰宝。在什么事儿都讲究的北京,年夜饭的礼数自然是少不了的。

如果说过年是北京城给我们留下的盛宴,那么年夜饭让北京人的春节饕餮盛宴达到高潮。北京人的吃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还有着诸多讲究,上齐十种菜讨“十全大福”的彩头;摆出八个菜就是“八方来福”,丸子是“四喜丸子”,“年糕”寓意年年升高,“鱼”是年年有余,“豆腐”寓“富”,鸡通“吉”。即便是吃个饺子,也讲究吃白菜馅,以“白菜”谐音“百财”,饺子煮破了,要说“粮囤撑破了”,饺子入盘要说“元宝入库”,一起吃饺子叫“福气分享”。这些讲究不是矫情,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期盼来年家人平安,生活富足,诸般顺利。

虽说现在过年,可吃的东西很多,谁也不缺嘴,不会像之前那样对某样食物发自内心地、流着口水地盼望,但是无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老北京人一到过年还是要吃那老几样,还是要吃那个味儿,这与其说是墨守陈规,还不如说,那是因为怀念和家人一起吃饭的味道。

年夜饭中,这几道菜应该是少不了的。

首先是炸松肉,炸松肉是由牛肉馅、豆腐、胡萝卜、油豆皮炸制而成。外表金黄的松肉,看上去诱人,闻起来馋人,吃到嘴里更是香香脆脆,停不下口。

还有酥鱼,酥鱼,也称骨酥鱼。话说北宋初年,被太祖赵匡胤颁旨御封,从此尊称“圣旨骨酥鱼”。酥鱼制作简单、易于保存,旧京人家在腊八之后往往都会做上一大盆,以备过年食用,随热随吃,十分方便。

其次是丸子,北京的年夜饭上必有丸子,因为丸子象征了阖家团圆,所以北京人要提前炸出一大盆丸子预备着。过年时,抓把丸子稍微过下油,用锅烧点炖肉的汤汁儿,勾上芡,下锅一熘,撒上把香菜,一盘焦溜丸子就得了。

炸丸子分素丸子、肉丸子。素丸子必须放大量的香菜,还有胡萝卜、五香粉、粉条,把这些和到面里,刚炸得的丸子直接吃就很香,要是沾点由蒜泥、黄酱、甜面酱、虾皮、香油调好的“老虎酱”就更地道了。

再有就是咯吱盒了。咯吱盒这是一种比老北京城还老的北京小吃,咯吱盒也是常有的一道年菜。京杭大运河通航后,船工们从山东带回酥脆的煎饼,日久受潮,煎饼变的皮软,入口不爽。有心人将煎饼卷成卷切成段下油炸,吃着又脆又香,之久不变质。过年时,咯吱盒不仅可做点心用来招待客人,亦可做汤、做馅、焦溜、爆炒,也可荤可素。

老北京人把制作“豆儿酱”,叫做“打豆儿酱”,这是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

这可是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食,腊月三十除夕晚上就可以开吃,直吃到正月初五,也有的吃到正月十五的,因此,家家每次做,都是一大盆,好几天才能吃完。

北京人大都会做芥末墩儿,将大白菜剥去老帮子,横刀切成寸高的菜墩儿,放在漏勺上,用汤勺不断舀起正在沸滚的沸水浇在菜墩上,一直浇到白菜开始变软,即一层层码在瓦盆内,码一层,撒一层芥末,芥末上撒白糖和少许醋。这样一层层码好,最后用棉垫子把瓦盆盖严封实,约两三天即可食用。

芥末墩儿吃起来辣味蹿鼻,恨不得眼泪都流出来,嘴里却爽脆甜香,叫人欲罢不能。过年时候难免大鱼大肉,吃上两个芥末墩儿,绝对可以起到爽口开胃的作用。

炸藕合没有固定风格,将藕去皮切片,每两片不完全切开而成一藕夹,中夹葱姜肉馅,两片藕合在一起而称藕合。而后挂一些面粉糊,过油之后即成。

卤炸豆腐是一道老北京有名的清真小吃,豆腐嫩滑,汤汁鲜美深受百姓喜欢。要是就着个麻酱烧饼,那真是绝味。

炒酱瓜丁,酱瓜是酱渍老菸瓜,最好的是甜酱瓜。切丝、切丁,加生葱炒之,用猪里脊或精致猪肉伴炒,如能用山鸡肉,就更好了。要用香油,肉须先用滚水焯过,葱须炒熟后再加。炒时加些白糖或冰糖,更是别具风味,可以下酒。

老北京过年时,喜欢用一些代表吉利的干果、蜜汁果脯、蜜枣、栗子等拼在一块叫做“杂拌儿”。据说清朝时慈禧太后尝了这种混搭吃法觉得很满意,故作此名,此后便从皇宫流传至民间。

在老北京年夜饭中的经典,寓意,回味无穷。回锅肉的特点是: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浓香。

您瞅瞅上面这些菜,是不是哈喇子都要流下来了?这么冷的天儿,在家里再支上一口铜锅,把从牛街买来的羊肉涮上一涮,这难道不是享受吗?

以后可别再说北京人过年只吃饺子了啊!

瓷,您知道吗?北京的年味儿还远不只这些。在我看来,它是有颜色和味道的,是可知可感的。

如果说北京的年是有颜色的,那么它一定是红色。老北京人年前的环境布置,讲究要有“八大红”——红灯、春联、门神、窗花、挂笺(钱)儿、年画、斗方(春条)、倒酉,现如今对“八大红”的讲究不那么严苛了,但是无论是大街小巷悬挂的红灯笼、温馨小家里的红窗花红对联,亦或是小孩子手里大红的糖葫芦、鲜艳的兔儿爷,红红火火的气氛、喜气洋洋的人们,年的喜庆、节的吉祥扑面而来。

如果说北京的年是有味道的,它一定是香的。有一首描写春节的童谣是这样唱的:“小小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割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酉;三十晚上熬一宿儿,大年初一,扭一扭。您新禧,您发财,福祿寿喜全都来。”这首童谣用一种活色生香的笔法讲述着筹备过年的诸般事宜,拨弄人的触觉味觉,激发起对过年的期盼。

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这么多好吃的和好玩的招呼着您,您就?好吧!

瓷,这过年的北京,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这并不是说笑,您看吧,这北京好像脱下了往日的威严和繁重的雕饰,变成了北平,变成了一座到处都有人文情怀和温度的城市。

梁实秋说“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可见,过年的吃固然重要,但是和谁吃更加重要。亲人团圆是春节的永恒主题,就蕴含在火红的氛围里,就氲氤在浓厚的香气里。

其实,在我看来,这北京乃至整个中国,总要有一份人情味儿和烟火气儿在的,这就是北京的年味儿,这就是中国的年味儿。

瓷,请答应我,来北京体验一次年味儿,成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ngshanjk.com/afhgx/2585.html

当前时间: